【学者访铜鼓】夏磊访铜鼓散文: 福 地 铜 鼓

今日铜鼓:视频点播、图文资讯、生活服务、多频互动、现场报道。这里最权威、最全面。

投稿方式:打开今日铜鼓APP点击“我”点击“投稿”即可

作者简介:

夏磊,男,1968年出生,江苏南京人,江西省地质局九一二大队工会主席,高级工程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协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全委委员,上饶市作协名誉主席,上饶师院文学院客座教授。

在《人民日报》《散文》《散文百家》《江西日报》《大地文学》等刊物发表大量散文,有散文集《一枕清霜》(三联书店出版社)、《西洲何处》(三联书店)等五部,曾获两届“中华宝石文学奖”、“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两届“井冈山文学奖”,“2016江西文学榜”。散文作品《月碎沱江》《秋以为期》等七次入选百花文艺出版社《散文年度精品集》,入选漓江出版社《2009中国年度散文》等上百个选本及多种高考语文辅导教材。

福 地 铜 鼓

夏 磊

我跟我的同事们这样说过:地质队员四海为家,与山水为伴,每到一个地方工作,一定要让自己喜欢这个地方, 这样无论是心情还是工作效率都会好起来。前次去江西铜鼓,与我们在铜鼓县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的同事们在一起,大家都认为工作虽然辛苦,但铜鼓不愧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铜鼓是一个来了就会喜欢上的地方。

我的感受和大家是一样的。大约十年前,我到铜鼓进行找矿工作。那是七月的一个午后,车子不知绕了多少弯,一直在山岭森林之中。当时正下着雨,整个山林整个行程都被雨雾笼罩着,我们的车一直开到钻机机台,烟雨蒙蒙,机台上的小红旗也仿佛被雨幕遮掩了色彩,柴油机的声音和敲击钻杆的声音因为空气里水汽太浓都显得非常短促,反而把山林衬托得更加安静了。这就是我印象中的铜鼓,是个满目翠绿,可以尽情进行深呼吸的地方。自然,我第一次来就喜欢这个地方了。


铜鼓 港口 碧湾海

这次来铜鼓,是因为我们在为铜鼓县做地质灾害调查和农村切坡建房调查,是为铜鼓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更适合人居而来。我想,在这个晴朗的午后再到铜鼓,肯定又有不一样的感受吧。我看得出来,我的同事们是真的喜欢这个地方,不然他们不会争先恐后地向我介绍铜鼓。

(铜鼓石)

大家告诉我,铜鼓是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名铜鼓。通过几个月的工作,大家已经跑遍了铜鼓的山山水水和每一个山村。这里的生态太优越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长寿之乡”,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7.4%,位列江西这个生态大省的首位。当地的同志把铜鼓之美归纳为“红绿黄白”,真的是非常贴切的。“红”就是铜鼓的红色文化,这里是秋收起义的发源地和前敌指挥部所在地。“绿”是指这里的绿色生态,这里山峰林立,丹霞地貌山水相依,正是上苍特别眷顾的一块福地。“黄”是说这里的万亩梯田,秋天,层层稻浪,把整座山整座山都染成了黄色。而“白”就更加特别了,铜鼓的大围山七星岭居然建有江西省第一个天然滑雪场,每到冬天,这里俨然是一派北国风光。

(铜鼓七星岭滑雪场)

其实在下高速的那一刻起,我就在打量铜鼓,也想寻找当年的记忆。当年的烟雨江南,这会儿都沉浸在春日的暖阳下,自然山水或许还是当年的景象,然而不一样的是,如今这里的一切都折射了铜鼓人的智慧。他们没有试图去大张旗鼓地改造自然,却因势利导地把自然的美发掘出来,让这一片山水更多地造福百姓。路边的天柱山景区已是四A,这片深藏群山伏地的丹霞风光,仿佛突然降临人间一样,为铜鼓增添了别样的魅力。我们这群人里不乏专家,有人说这里的丹霞地貌是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把这里沉积的红色屑岩地层挤压抬升,然后又发生倾斜皱曲和风雨剥蚀,因而铜鼓的丹霞地貌沟壑纵横,山体形状各异而又大小相当,山水更加适配互补自然成画。除了大家说的梯田、滑雪场,铜鼓还有几十万亩的红豆杉,还有两处水温达到72度的温泉。铜鼓的全域旅游正在把自然留给人间的美好一点一点呈现出来,这不正是对自然最好的敬畏和礼赞吗,这样的铜鼓怎能不让人喜爱呢!

(汤里 温泉)

我的同事们每天都在铜鼓的山村走家串户进行地质环境调查,他们还告诉我,铜鼓的民风非常好,这里是个纯客家县,客家人占人口总数的70%多,客家人的淳朴好客在这里蔚然成风。我们的技术人员每到一地,当地的百姓都会主动上前端茶让座,十分自然诚恳。工作上也积极配合,交往起来非常轻松而且舒服。铜鼓县的客家人大半来自于明末清初的粤东闽西的客家移民,这些移民具有早期客家人身上携带的北方民族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有着南方民族的吃苦耐劳的生存禀赋。因此,铜鼓的客家尊师重教崇尚礼节,保留了客家人的许多特有的风俗。

(邱家大屋)

同事小康告诉我,他们在工作时走进了排埠镇黄溪村的邱家大屋。这个大屋依山而建,与南方围屋不同的是,这个大屋建有一个围墙,墙内有一个半月形的大水塘和旁边的草坪,这样一来,围屋就在原有的聚居互助的功能上增加了居住环境的美感。大屋建筑面积两万平米,现有房间104间,整个建筑结构严谨,装饰精美,把世间的人情温暖和对自然的感恩,都倾注在了每一幅雕刻之中。也许就是这样的族群才配得上这样的山水,而这样的山水,也滋养出了这样出众的客家文化。铜鼓的客家人喜欢对联,有户人家的门框上挂着这样一副联“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一个懂得敬爱自然的民族当然会拥有“琴”和“画”,当然,也担得起“千秋”和“万古”这样的词。

铜鼓客家有一种特色食物,叫包圆。“包”在客家话里是“一定”的意思,“圆”是团圆的意思,这是客家人喜庆的宴席上必备的餐食。他是用芋头和番薯粉作皮,冬笋肉丁做馅,也有用鸡油拌芝麻做馅,包好后大火蒸熟即可。包圆有北方血统,即可当菜也可当饭,很像水饺,而食材又都取自南方,所以这种食物里满满的蕴含了我们民族骨子里的包容圆满和家园情怀。吃一个滚热的包圆,真的能吃出很多不一样的“味道”呢。

(铜鼓包圆)

来铜鼓的第二天,得知我们行程短暂,铜鼓的朋友盛情建议,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瞻仰一下,那就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毛泽东化险福地”。月形湾位于铜鼓排埠镇,是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隔壁几百米,就是湖南的浏阳。这里的生态环境同样非常好,几座月牙形的山峰围绕着一小块平地,山林茂密,溪水潺潺,层叠的梯田中点缀着些白墙民居,真的宛若世外桃源。若不是基地门里的毛泽东铜像伫立在我们眼前,都想不到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在1927年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一幕。1927年九月初,毛泽东同志在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的陪同下从安源出发,前往铜鼓指挥和领导秋收起义。毛泽东化名为安源煤矿采购员张先生,一行人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在浏阳和铜鼓交界处的张家坊,他们受到了几个团防局团丁的盘查。团丁怀疑毛泽东等同志的相貌和口音,就扣押了他们。斯诺在《西行漫记》里记载了毛泽东的一段自述。“我在那地方挣脱出来,往田野里跑去,我跑到了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躲到太阳落山,士兵们在追踪,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好多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碰到他们。”当团丁们回去争抢毛泽东急中生智甩下的几枚银元的时候,毛泽东才从藏身的水沟里出来。脱险之后,毛泽东在村民陈久兴帮助下,又经过艰苦跋涉,终于到达铜鼓肖家祠堂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团部。这就是毛泽东“脚踏两省地,四元定乾坤”的传奇故事。接下来,就是9月9日爆发的举世闻名的秋收起义。中国共产党从此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有人评说,秋收起义“打出了一面党旗,闯出了一条新路,走出了一个伟人”。


这个中午依然晴好。在月形湾和回程的路上,我们已寻访不到当年毛泽东的伟大而艰辛的足迹了,而今天的铜鼓或许就是先辈们想看到的样子。置身于铜鼓的这片绿水青山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什么是福地。自然给了铜鼓最好的生态,而真正的福地则要靠人民自己的智慧和执着来创造,这其中有革命的先行者,有领袖,也有这里的客家民众,还有我的地质队员同事们。同事们的工作还在继续,乡村振兴已经全面铺展,铜鼓也会因此而越来越好,我想我们都喜欢上了铜鼓。

编辑:卢登

应用市场下载(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今日铜鼓APP

PC端地址:http://tonggu.yun.jxntv.cn/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